文/毛国寅
虽然距离4月28日“恩施玉露”与“利川红”成为2018年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,但是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此关注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。特别是“恩施玉露·长龄1299”这款香飘东湖之畔的绿茶,它背后鲜为人知、穿越千年的茶香传奇,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。
“4月4日14时26分。”拿出手机,迅速翻出一个通话记录后,州农业局经作科科长杨长勇依然心潮澎湃。
当时,就是他接到省农业厅经作处负责人电话,征询可否在恩施州范围内选择绿茶、红茶各一支送到省里,拟作重要外事接待任务用茶。杨长勇当即表示“肯定选送”,同时在心里暗暗思索:全州茶叶品牌众多,究竟什么样的“一红一绿”最能代表恩施硒茶的品质优势、产品特色和文化底蕴?他随即与州农业局茶叶专家胡兴明一起,找到分管副局长田代华进行商讨。
“绿茶就选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‘恩施玉露’,一定要用恩施本地‘苔子茶’做原料!”15时36分,州农业局在征求我州著名茶叶专家、“恩施玉露”非遗传承人杨胜伟老人的意见之后,一锤定音。
“毫无疑问,在全州乃至全省都难以有与之匹敌的厚重文化底蕴,是我们决定选送‘恩施玉露’的重要原因。”田代华的话语里透着骄傲与自豪。
“第一次接到产量如此之少、要求却如此之高的订单。”当天下午,润邦公司董事长张文旗接到通知,按期生产1公斤代表企业最高水平的“恩施玉露”。通知尤其强调:一、专人负责,董事长亲自挂帅、亲自监督;二、专班制作,从鲜叶采摘到加工制作,落实到具体人,并做好个人资料和加工过程详细记录;三、专用包装,体现恩施特色,适度不夸张;四、专业机构检测。
“手工制作‘恩施玉露’,存在因人、设备、温度差异带来茶叶质量不可控和二次污染的风险,我们应采用机械化生产!”张文旗与杨胜伟非常自信地做出这个重要决定。
长期以来,“恩施玉露”因加工工艺复杂,费时费力,生产效率极低,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几近销声匿迹。直到2006年初,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才首先恢复了手工“恩施玉露”的生产,而张文旗被无法通过机械实现规模化生产松针形的“恩施玉露”困扰了3年之久。2008年,他受日本加工机械的启发,引进和消化日本茶叶整形机械的核心技术,投资1600万元开发定制了符合“恩施玉露”的加工设备,使“恩施玉露”的人均日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50倍,长期以来只能依赖手工制作的“恩施玉露”,终于从古老的手工制作走向了现代制作,其加工生产进入了标准化、规模化、连续化的崭新时代。
日升月落天地间,风起云绕一壶茶。回望恢复和重塑“恩施玉露”的艰辛过程,张文旗感慨万千,在坚守品牌和传统工艺、创新先进设备的道路上,始终坚持做一名为茶痴狂的“苦行僧”。特别是在每年春茶加工的黄金季节,他会时常给下属提一些奇怪的要求:“芭蕉基地某海拔地块久雨之后如果明天放晴,请制作玉露25斤。”“沐抚基地某海拔地块今天出太阳后忽然云雾缭绕,请制作玉露50斤。”他正是在反复比对实验中,综合不同基地、品种、天气的情况,寻找制作顶级“恩施玉露”的最佳方案。有时候,他会一个人大量、多批次品样茶,甚至喝到想要呕吐。
今年3月底以来,张文旗又在不厌其烦地多批次开展样茶生产实验。然而到了4月4日之后,他却忽然只对少数几个基地及天气关心,并针对性地安排加工生产。
4月12日19时,一场特殊的茶叶品鉴会在润邦公司举行。原来,正是在前段时间里,厚积薄发的张文旗根据近年数百次茶叶生产实验的结果,生产出了25个优秀茶样,从中又优选8支茶样分为两批,让应邀而来的杨胜伟、杨长勇等专家品鉴。
“第二批的5号茶样,具有独特的兰花香味和醇厚的口感。就是它了!”品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/T23776-2009《茶叶感官审评方法》进行,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对这支产自海拔1299米基地的香茗投下赞成票,整个茶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激动。
4月13日,润邦公司将5号茶样按要求送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,同时将一份茶样送到外地接受欧盟有机茶检测标准检测。最终,两个检测结果竟出乎意料地一致,所有含量指标均达到有机茶标准。
长寿无疆,以享长龄,这是中国每一个制茶人和饮茶人的最美愿望,润邦公司正式将其命名为“恩施玉露·长龄1299”。4月22日下午,润邦公司派专人将该款8盒总计1公斤的“恩施玉露”连同检测报告,从恩施送到武汉,省农业厅代表省委、省政府出具了收据。
4月28日,这款茶叶究竟用于什么重要接待任务的谜底,随着当天新闻联播和新华社武汉东湖茶叙的报道而揭晓,世界为之瞩目,恩施已然沸腾。
“恩施玉露·长龄1299”掀起恩施硒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,市场里假冒“恩施玉露”也开始甚嚣尘上,这让张文旗兴奋之余又多了一份责任:“‘恩施玉露’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完成,预计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断货,但我们一定坚守品质底线,绝不以次充好,为新时代恩施硒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……”
“恩施玉露·长龄1299”,氤氲茶香,永传佳话